抑郁,真的能好吗?
认识抑郁
除非你要落笔写在资料上,这些我认为诊断的意义不是太大,叫什么名字也不太有所谓,诊断毕竟是医学人员方便自己的一个手段。
具体到每一位来访者身上,我们只需要关注他们发生了什么,而不是想方设法把对方归纳到自己的知识框架里。
抑郁这个词,严格来说不是描述一个情绪,而是一组情绪,包括悲伤、苦恼、沮丧,这是任何人都会遇到的,我们可以笼统的把这一组情绪统称为“不开心”。
情绪的一个向量,即:向下的,也就是低落,和高涨相对应。
情绪还有一个向量,指向时间,我们今天可以是开心的,明天可以是不开心的,这一小时是开心的,下一小时可以是不开心的。
在情绪之下,还有个内隐的东西叫心境。情绪是反应性的、短期的;心境,则因为和认知结构价值观念人格特征结合了起来,更加稳定和长远。
当抑郁情绪绵延数周甚至数月、数年像林黛玉那样,她的“整个人都不好了”,因为长期的不开心已经渗入了她的情感乃至人格。
情绪的另一个向量是强度,“有点不开心”和“很不开心”是区别蛮大的,达到“可能有问题的抑郁”的强度一般来说是严重的。
以上文字节选自知乎 作者:Sedio Lee
我们都接触过各种抑郁量表,所以知道分级打分是评价抑郁程度的办法之一,其作用是尽力贴近对方的真实感受,测量出抑郁到底多重了,同时也不可避免出现误差和假阳性。毕竟,我们不是对方,不可能100%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就算你自己抑郁过,也不能确保他人的抑郁和你是同样的。通过行为,我们能觉察到的很少,比如抑郁的人可能会哭泣,但是更严重的抑郁,连哭都哭不出来。
所以我们只有从经验上来摸索——抑郁到什么程度就可能是有问题的了?这里有两个词汇需要特别关注:沉重和压抑。
持久和严重的抑郁才是核心症状,一般的不开心不算数。要注意的是,即使抑郁是持久而严重的,也不一定就是抑郁症。抑郁症的判断,抑郁固然是一个核心因素,更多要看”附加条件“,没有这些”附加条件“,我们可以认为你的情绪仍然是可以自主调节的,暂时达不到就医的标准除非你认为自己需要帮助。
抑郁症的另外两个核心因素是“自我评价降低”和“快感缺失”。
总结和FAQ:抑郁是正常的,要达到抑郁症的程度,我觉得好多人还得加油才行(误)。你如果看完了全文,就会发现抑郁症是“一系列改变”而不是单纯的情绪问题,它的影响范围是广泛的,从生理上到心理状态到人际关系到社会功能都可能受到损害。
这些症状是可逆的吗?absolutely yes!
我需要治疗吗?就算你一脚踩进了抑郁症的门口,也不等于非来找我们不可,但如果你还在苦苦挣扎,我担心你挣扎到耗竭了反而失去求助意愿。
抑郁状态是什么?没有这个词。最接近的意思可能是恶劣心境,恶劣心境是个诊断但不是病名,要求持续2年以上才成立,有抑郁症的部分特点但主要集中在饮食睡眠社会功能的轻度损害上,也就是过去所谓的抑郁性神经症。可以把这种心境障碍看作是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容易(几乎是肯定会)发作抑郁症。
以上文字节选自知乎 作者:Sedio Lee
抑郁,真的能好吗?
抑郁症能完全治愈吗?
我们一般会用treatable(能治疗的)和curable(能治愈的)来形容一种疾病。而在谈抑郁症的时候,我们一般会跟患者说treatable,意思是告诉他“可以治疗啊!”,甚至有时候会用highly treatable,意思是“必须可以治疗啊!”。但极少会用到curable。
不说curable的原因,是因为抑郁症不能完全治好吗?
也不是。
有人治疗过一次以后再也没有发病,他当然可以宣称“老子彻底治好了,阳光少年又回来了” , 但对一个医生来说,恐怕不能轻易作出已经痊愈的判断。因为抑郁症非常容易复发,经历过一次发病的患者里,至少50%会有一次或多次的复发;而经历过两次发病的患者里,至少80%会再次复发。平均来说,一个患过抑郁症的人,一生中可能要面临4-8次的复发。
对一个抑郁症患者来说,很可能会长期生活在“变好”和“治愈”之间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最好要学会在抑郁症的陪伴下生活。注意是陪伴,而不是跟抑郁症斗争。大部分复发的人,都会意识到这跟感冒发烧一样,是可以治好的,但一辈子难免要经历几次。在这几次期间,学着如何调整自己,让抑郁症不对生活造成太严重的影响,是必经的阶段,也不妨认为是人生另一种难得的经历,尽管滋味不好受,但最终是会好起来的。
而对众多普通人来说,病情相对单纯,越早就医,恢复的速度和效果就越好。
但遗憾的是,至今仍然有太多的人不愿意去就医,认为抑郁症是自己软弱无能的表现,觉得这是很丢人的事情。你可以从身边听到大量类似的社会舆论,也能从知乎上看到这样的高票回答。但是我看到的,真正悲惨的,从来都不是那些治疗了又复发的人,而是那些受抑郁症折磨、受舆论左右、不知所措又羞于迈进医院一步的人们。
所以我总在建议,至少知乎上的各位,不要说什么悲情的抑郁症,不要给抑郁症贴标签,不要丑化或美化抑郁症,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病而已,只要你去治疗了,你就走在变好的路上。
以上内容节选自知乎,作者:周不润
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有效吗?
1969年耶鲁大学的Dr. Gerald Klerman和来自伦敦的Dr. Eugene Paykel一起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单独服用抗抑郁药物和同时服药并接受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的效果。这个实验只针对单向抑郁。实验结果表明同时接受心理治疗的来访者抑郁症恢复得要比单独服药来得好。
因此后续的临床心理学家深入研究发现了IPT(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人际关系治疗方法)对抑郁症治疗的效果。
后来1998年的review里面也总结了针对抑郁症有效果的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疗法CBT和人际心理治疗法IPT。
CBT认知行为疗法:不仅仅是从认知上改变,还有通过行为及情绪的干预,因为本身认知行为中认为这三者是相互作用的。
那先来说一说认知这块
简单来说,认知这块确实是我们现代人影响我们的抑郁症恢复的一个核心。因为很多抑郁症患者会告诉咨询师:“我已经尝试过很多种办法了,什么跑步啊,什么巧克力啊,都没用,还是没劲,感觉好没意思,不想活了。”、 “我觉得自己没用,一无是处!”、“我是窝囊废!”等等。
那一般咨询师会需要来访者去追踪自己的自动思维,记录自己的这些想法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绪下冒出来的比较多,然后一步步引导寻找来访者的corebelief 也即核心观念。
那么当我们找到了我们的核心信念的时候,传统CBT会用replace core belief 来替代原有的因为种种原因(比如童年时期父母、外界对我们的评价,儿童时期有一个阶段大概是4-6岁吧,具体时间不太记得,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来自外界,父母、小伙伴、亲戚、老师等等)形成的有偏差的观念。例如:“我很失败。”
那咨询师接下来就会使用各种手段帮助来访者挑战辩论TA的这条信念。
挑战信念的时候一般会从我们的惯用思维误区开始,先侦查到有以下一些误区见下表。
如何与思维模式误区进行辩论,就是需要咨询师教会来访者,进行自我辩论。
这里省略一万字……
以上基本上是需要反复工作的过程,因为在寻找我们的核心观念的时候也有好多拦路虎。如何挑战也是,这样的方法对于一定来访者来说有效果,有些却不一定有效果。
行动:
基本上需要来访者进行记录及探索哪些活动能够放松自己,哪些活动能够让自己增加活力,一个摸索尝试的过程,然后进行选择,形成行为习惯,通过行为带动大脑促进神经递质的分泌,让身体体验快感与放松。进而让患者有动力及精力去改善自己的认知及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绪:
抑郁患者体验的情绪有很多种,低落、无助、自责、内疚等等,情绪的一个工作渠道就是咨询师可以从情绪入手帮助来访者找到情绪背后的信念在传递什么样的信息给来访者。也有一部分麻木的来访者,会需要咨询师引导,重新与自己的身体连接,能够认识并表达压抑许久的情绪,进而进行上述的认知建构工作。
以上文字节选自知乎 作者:蓝紫
常见思维模式误区列表